“望闻问切”巧调解 “对症下药”止纠纷-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

“望闻问切”巧调解 “对症下药”止纠纷

2025-04-18  来源:安徽日报

“这事儿是我不对,为了这点装修款伤了咱俩多年的交情。”近日,一场特殊的“老友会”在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古城法庭调解室上演。被告握着原告的手诚恳道歉,原告当即回应:“这事儿翻篇了!”两人相视一笑,冰释前嫌。

“调解过程中,我们通过仔细观察,发现当事人都很珍视长达20年的友情,就启动了‘友情修复’调解方案,最终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。”古城法庭庭长刘善金说。

这起房屋装修合同纠纷案件成功调解,是谯城区人民法院打造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诊调解工作法的具体实践。2024年,谯城区人民法院通过该机制调解及撤诉案件6691件,涉案金额达27.22亿元,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司法力量,绘就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崭新画卷。

作为“华佗故里、药材之乡”,谯城区人民法院深挖本地中医药文化精髓,创新推出“四诊法”,将中医“整体观”和“辨证论治”思想深度融入基层治理,以系统性思维把握矛盾成因,以辩证思维分析矛盾演变,既注重矛盾的表症化解,更重视深层次病因治理,构建全周期闭环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。

“化解矛盾和诊治疾病的道理相同。我们借鉴了中医‘四诊法’,通过‘望、闻、问、切’,实现从矛盾预警到化解的全流程动态管理。在‘望诊’环节建立风险排查机制,在‘闻诊’环节完善诉求表达渠道,在‘问诊’环节开展精准把脉分析,在‘切诊’环节实施靶向施策,形成‘预防—调处—化解—反馈’的完整工作闭环,观察民情、倾听民声、问计于民、切中症结,以实际行动解民忧、纾民困、促和谐。”谯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韦潇轶告诉记者。

法官“望诊”,除了察民情,还要抓源头、治未病,防患于未然。谯城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、贴近群众的优势,依托巡回审判、设立法律咨询台、周末村居法庭等方式,深入村(社区)排查矛盾纠纷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,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。2024年,该法院共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200余次。

“闻诊”则要求法官和调解员在矛盾纠纷调解中,以“倾听者”的姿态,用心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、急难愁盼,通过倾听体察当事人的“心情”“隐情”“真情”,做好情绪疏导工作,让当事人在倾诉中释放情绪、在沟通中建立信任。

问计于民,集民智、聚合力,是“问诊”的精髓。谯城区人民法院十八里法庭在化解一起涉土地使用权纠纷时,法官张鹏多次实地调查,走访两任村干部、相关部门,广泛征询各方建议和当事人意见,寻找矛盾纠纷化解的最佳途径,最终以原告撤诉为该起纠纷画上句号。

切中症结,对症下药,方能解民困、促和谐。在矛盾纠纷化解中,谯城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,从群众利益的需求点出发,找准切入点,精准把握矛盾纠纷的根源,防止调解工作出现偏差。针对疑难复杂案件,法院及时邀请相关部门、村(社区)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分析问题,通过“号准脉搏、对症下药”,制定切实可行的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,确保群众“带着问题来,带着结果去”,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步入“快车道”,真正实现案结事了、政通人和。

■ 本报记者 任雷 本报通讯员 陈璐

责任编辑:孙天艺

网站地图